周末的德语报刊评论版,重点关注了疫情造成的经济冲击。《新苏黎世报》认为,北京害怕经济下滑甚于害怕李文亮事件。《奥格斯堡汇报》则指出,全球经济在这场突发疫情面前很脆弱,但是绝不能以此为借口而对全球化开倒车。
瑞士《新苏黎世报》的评论以"习近平与冠状病毒:一旦停工,就有麻烦"为题,认为相比李文亮事件,中国当局更担心疫情停工造成的经济冲击。
"经济停滞很快就会影响到中国的普通人。如果局势不能很快缓和,众多餐饮业、零售业经营者马上就会面临破产危险,他们的业务已经连续几个星期陷入停顿。这会造成失业率上升,养活整个家庭、在城市里谋生的农民工,也将失去收入。"
"疫情、隔离、付不出工资,这些因素混合会引发爆炸性的后果,民众也许会上街表达不满。对于独揽大权的习近平当局而言,这是极其恐怖的场景。中国政府最担心的莫过于社会不稳定,这会造成真正的压力。相比而言,李文亮医生去世后社交网络上的风暴,当局还能比较放松地看待。真正的危险来自于空空的钱袋、饥饿的肚肠。几十年来,中国当局与民众间的默契就是:当局负责让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民众则放弃政治参与之诉求。而现在,这种默契有可能一下子被打破。"
"1月20日,这场疫情的真正严重程度逐渐显露之时,习近平还曾说,人民群众的健康比经济利润更重要。而现在,论调却发生了变化。习近平开始强调,关键要在保护健康与提振经济之间取得平衡。这种做法好比走钢丝:职工们必须要重回生产线,以便养家糊口,但是上百人同时就餐的食堂,也是病毒传播的理想场所。"
"中国政府试图减轻疫情的经济冲击,目前的做法也比较谨慎。中国政府没有出台会推高债务的大规模刺激经济政策,而是采取了精准的措施:银行延长贷款期限,上海还推迟了原定的提高社保缴费之计划,中小企业则可以获得特别补助。这些措施能够缓解短期困难。但是,如果想要避免大的社会动荡,还有赖于尽快遏制疫情。"
该报另一篇题为"新冠病毒在中国不会引发革命,但该国政治变革势在必行"的客座评论则写道:
"疫情大规模爆发之后,习近平当局遇到了意料之外的麻烦。这场疫情,也为检验中国体制的缺陷提供了契机。国际社会应当利用这个时机来对中国适当施压。不一定要追求推翻这个政权,而是应当试图向中国政治体制内注入国际公认的价值观。比如:及时公布攸关公共卫生的信息、尊重基本人权。如果全球公众继续在新冠病毒来源问题上被蒙在鼓里,这将是一个耻辱。毕竟,这事关如何遏制疫情的全球传播。中国不一定需要一场革命,但是政治变革不可回避。届时受益的,将不只是中国,而是全世界。"
德国《奥格斯堡汇报》以"新冠病毒将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为题,刊评认为,全球化的经济其实很脆弱,并没有应对此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显示出全球化时代的各国经济紧密相连。供应链遍及全球,经济体系的脆弱性也随之上升。苹果等电子厂商就估计,其中国生产基地的工作会延后。这种延迟有时也会造成严重后果,比如欧洲现在就因原材料短缺而面临抗生素库存告急的情况。"
"很快,德国的机械制造、汽车产业也将会因中国工厂停工而面临供应链紧张的局面。经济后果到底有多严重,将取决于疫情的进一步发展。……现在不少人都在讨论,90年代、00年代的全球化是否步伐太快?在贸易战中,新的关税壁垒竖立了起来。而这场疫情则让人看到,民族主义回潮也有其界限。"
"贸易和旅游业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一国的工厂也往往依赖于另一国的企业供应专门的零部件。德国大众这样的企业,也需要海外销售市场才能存活。除非付出重大代价,否则这一趋势无法逆转。"
"因此,全球化的世界需要强健的手段来应对新冠疫情这样的突发危机。我们需要世卫组织这样的国际机构来评估风险、传递信息,我们还需要医学专家网络。最终,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国际合作,而非更少。"
“新冠疫情之下,没有赢家”
德国宏观经济学家弗拉彻尔教授认为,对新冠状病毒带来的全球经济影响目前还很难量化。中国走下坡路,德国自然深受其害。而目前,中国怎样有序重启经济生产过程,做到不害怕、不担心、不受谴责,十分必要。
疫情阴影下的沈阳某处大卖场
德国之声:新冠病毒在您看来将造成怎样的经济损失?
弗拉彻尔:目前,新冠病毒就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带来的伤害做一个可靠的判断,难度极高。 这一点必须特别强调,因为病毒怎样扩散、这一过程持续多长时间,还并不确定。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将付出高昂的代价;可以肯定的还有,由于中国对世界经济极为重要,所以大家都将为此付出高昂代价,两个因素很关键:一是奢侈产品如德国汽车工业以及旅游业将深受打击,世界经济受挫,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像德国这样的国民经济;第二,增值链受冲击。德国汽车产业生产一台车,需要大量来自国外的前期生产,包括来自中国的。前期生产得不到保障,德国工厂就得停工,或延期生产。这将提高成本。成本上升是肯定的,但目前还很难对它量化,德国和欧洲都将深受其害。
德国之声:哪些产业受挫最严重?
弗拉彻尔:在德国和欧洲,出口企业受影响最深,汽车行业、机械制造,旅游业以及相关产业、航空公司,我们看到人们出门旅游的热情锐减。德国国内的服务行业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负面影响。总之,哪些行业受影响最深,是清楚的。
德国之声:这场危机会产生赢家吗?比如卫生保健产品的价格猛升。
弗拉彻尔:不会。当然有卫生产品或者药品销量增高的现象,但从宏观经济看,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输家。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之所以称之为系统问题,是因为人们深怀忧虑,有害怕情绪,影响到信心;加上企业不确定因素变多。于是,不论对产品的需求,还是生产本身,所有领域都受到负面冲击。这样看,没有赢家,只有输家。
德国之声:我们观察到,口罩的价格翻几十倍。可以说,德国有人发"病毒财"吗?
弗拉彻尔:这样说的时候需要小心谨慎。自然,商品紧缺时,会有人利用这一时机,多半是中间商,而不是生产商。这是乘人之危的行为。国家和法治系统有义务出面对这样的行为加以限制。但这样的行为是例外。
德国之声:20倍、30倍地涨价,是违法行为吗?
弗拉彻尔:德国有针对高利贷盘剥的法律。如果一个商品之前售价3欧元,紧缺后售价为50欧元,这种情况下,国家可以干预并指出,这样的作法很过分,是利用他人的困境。但如果牵涉面很小,便很难实施,迅速处理更是办不到:如果打官司,半年后才有结果。这也是这类问题在各个层面难以解决的地方。
德国之声:中国应采取怎样措施,以尽量减少经济损失?
弗拉彻尔:发生这样的疫情危机,最重要的是公开信息、保证透明性以及交流渠道畅通。在这一点上,中国在去年12月以及今年1月份的大部分时间里做得很差,之后有了180度的转变。现在实施开诚布公的交流,继续这么做很重要。公开、诚实地公布数字,排查问题,而不是遮掩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至于隔离等措施,中国已十分有效地行动起来。现在要重建企业和人民的信心,让经济机器运转起来,人们回到工作岗位,企业开始生产。因为春节,中国的经济生产已停滞很长时间,现在开工的还很少。怎样有序地重新开启经济生产过程,做到不害怕、不担心、不受谴责,这对中国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专访花旗刘利刚:疫情负面影响集中在一季度,下半年经济将强劲反弹
春节后开市已经两周,A股市场在经历了短暂波动之后快速企稳反弹,反映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长期信心。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究竟对我国经济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接下来还需要怎样针对性的调整和发力?第一财经记者专访了花旗银行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刘利刚。
第一财经:春节后开市已经两周,A股市场在经历了短暂波动之后企稳反弹。在你看来,国内资本市场会有怎样的后续表现?
刘利刚:开市两周以来,国际和国内投资人对国内资本市场还是谨慎乐观的。 A股经第一天调整后,也再没有大幅波动。一些行业受外围影响,比如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再创新高。这得益于政府政策的积极反应。货币政策已经开始较为前瞻性地调整:央行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净投入流动性8400亿元,逆回购7天和14天利息降了10个基点。MLF(中期借贷便利)利息的下调也是大势所趋。这样的政策预期下,投资人不会担心市场的流动性。财政政策也会比去年更加积极。我们认为今年的财政赤字率会在3.5%。
当然,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长可能会放缓,但资本市场已经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了。而且,资本市场是朝前看的,如果一季度疫情控制到位的预期可以实现,那么机构投资人是持续看好中国市场的。
第一财经:为了应对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压力,一些观点认为,监管者应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你认为这两者需要如何配合?有哪些政策工具可以供参考?
刘利刚:我认为政府需要更细微和更大胆的政策干预。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不同阶段上,应有不同重点。在病毒被遏制前,除了微观干预,还要部署与投资相关的措施。我们预计今年预算赤字率将增加至GDP的3.5%,地方政府特殊债券的配额将达到3.5万亿元。货币政策可能会变得更加宽松。从2月3日反向回购利率下调10个基点开始,我们预计随着利率调整,其他政策利率(MLF / SLF)和LPR将下降相同的规模。我们预测第一季度,MLF会再降10个基点,二、三季度再降10和5个基点,全年25个基点, 同时RRR(存款准备金率)也会在二、三季度各降50个基点。央行将继续为总部设在湖北的金融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以及宽容对待受疫情冲击的企业和家庭,帮助他们应对还款困难。
第一财经:尽管货币政策可能放宽,但有人担忧,实体经济的真实信贷需求或许有限,释放的资金大多数还是会流向基建、资产价格领域,转化为供给的效率较低,甚至还可能带来通胀的压力,你如何看?你认为货币政策的空间有多大,如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让信贷更多地流向实体企业?
刘利刚: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没有认清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央行已建立了一个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机制,其作用就是防止资金流到房产和其它一些高收益行业而产生新一轮房产泡沫。所以,我倒是较为乐观,大部分信贷会流向企业。在现阶段,企业借款的需求也高。另外,除了猪肉价格外,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并不高,目前在1.5%左右。同时,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在今年会有小幅通缩的出现。再加上去年美联储连续3次降息,中美货币政策利差反而加大,也为央行货币政策放松创造有利条件。
第一财经:实际上,房地产投资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中比较重要的支撑,你认为今年的房地产市场会因疫情受到哪些影响?
刘利刚:今年房地产投资(REI)可能会受益于货币政策的放松。尽管房屋建设受到疫情影响的干扰,但我认为,人们已经从当年的SARS事件中吸取了教训,今年的疫情预计对房屋价格和销售的影响可能不会太大。为了支持增长,我们认为政府将允许在城市层面进行政策微调。综上所述,我认为房产投资今年可以实现约5%的同比增长,虽弱于2019年的9.9%的同比增长,但仍会拉动二季度后的经济增长。
第一财经: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受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可能会经历一个V字型增长,认为疫情对中长期影响不大,相信中国经济能够快速反弹。但也有人认为,我们不能过于乐观。对此,你怎么看?
刘利刚:花旗最近下调了中国经济一季度增速预期,认为V形的季度增长路径可能比预期的更深。SARS的经验表明,服务业受到的打击可能非常严重,而且复苏速度往往较慢。现在,不仅第三产业占整个GDP的比重比非典时期要高(2019年为53.9%,而2002年为42.2%),其中运输、住宿和餐饮最容易受到疫情的影响,这些行业合计占2019年GDP的13.9%,而2002年该比例为13.0%。如果新冠肺炎在3月能基本控制住,则工业活动可能在2020年第二季度开始恢复,而服务业可能要到第三季度才会有意义地反弹。
不过,遏制新冠疫情的快速而大幅的政策反应意味着负面影响可能主要集中在第一季度。为了阻止经济活动放缓,我们认为危机后的政策支持会很强大。需要明确的是,只有在人们可以安全出行的情况下,才能直接进行促进需求的经济政策。因此,我们预计第二季度政府将部署更多资源来刺激经济,并在下半年显示其影响。上半年的最坏情况可能会导致下半年的复苏更为强劲。